咲贰。

敦煌

井上靖

 

因为毕业旅行意在大西北自驾,于是事先做做功课,《敦煌》算是第一本关于大西北的书。再此之前,我看了央视爸爸出的纪录片《河西走廊》。在《河西走廊》之后看《敦煌》,可以作为一种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补充,更有助于读者找到代入感。

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,形似走廊,故称河西走廊,此地自古以来是维系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,在历史上大部分的时期,乃是兵家必争之地。提到河西走廊,便不能不提到张骞的“凿空”之行;不能不想到少年将军霍去病在这片土地上的驰骋英姿以及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的豪言壮语;不能不想到,为了打通这条通道,有无数汉家将士为之浴血奋战,忠骨销魂,长眠戈壁大漠。

公元114年,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,乃武威郡、张掖郡、酒泉郡、敦煌郡。敦煌,意为盛大辉煌之意,它与酒泉郡一道扼守西部关口,守卫着汉室西大门。

 

提到敦煌,便自然而然地要提及到它那盛大辉煌的佛教文明。佛教文明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,到东晋十六国时期,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。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公认的第一大家鸠摩罗什就处于这一时期。

公元344年,一个和尚途径鸣沙山时,看见千佛显现,于是决定在此开窟造像。此后,历经十六国、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、西夏、元等朝代的兴建,在敦煌形成了莫高窟、西千佛石窟、东千佛石窟、榆林石窟和五个庙等石窟群,统称为敦煌石窟。

 

《敦煌》这个故事,就发生在北宋第四代皇帝仁宗赵祯时期。一个意在考取功名的考生赵行德不幸落第。沮丧的他由于机缘巧合,放弃了继续考功,带着强烈的学习西夏文字的意愿,孤身进入河西,阴差阳错地进入西夏军队,成为一名西夏战士,而后为了给战乱中所救的回鹘公主报仇,同其统领朱王礼一起叛变了西夏。关于这个,文中是这样说的:

 

行德开始追溯以往那段悠长时光,既没有出自他自己意志的力量,也没有被意志以外的东西支配,只是水向低处流那般顺乎自然到了今日。离开开封进入边土,偶然成为一名西夏军士卒,转战边疆各地,后又变成叛军一员,如今就要同沙洲城(即敦煌)汉人与西夏军最后一搏。亦或人生得以重新来过,生命即将随沙州城的灭亡而结束,行德似乎并不觉得后悔。的确,没什么好后悔的,他曾经耗费漫长时光,跋涉过开封与沙洲之间的千山万水,如今躺在这张床上。他从不曾想过要回开封,如果是求而不能遂愿,或许会后悔,但是他来了边土是出于本心,又认为待在边土最自然不过,这才待下来的。

 

行德的这一生,在其进入河西之前完全是两端截然不同的经历。在之前,他是一个地道的汉家学子,“学而优则仕”的观念驱使他一路北上考取功名;在之后,他作为一名士卒,战场厮杀,九死一生,而后作为朱王礼的参谋,学习西夏文字,并且组织僧侣翻译汉字佛教典籍为西夏文。但我想,他一生做到的最让人眼眶一热的,便是在沙洲将被西夏攻破之际,将无数经卷典藏,藏进了鸣沙山某一石窟的洞穴内,使其免受战火的摧残。

 

是否有赵行德这一个人,我不知道,我估计作者也不知道。但是这一处石窟确实有,这塞满了经卷典藏的石窟也确实存在。这就是莫高窟第十七窟。这些典藏的最终命运,也为人所知:被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发现,并被他陆续卖给英国人斯坦因、法国人伯希和、日本人、俄国人。等到被外国人搬得差不多了,北京的军队将其全部掏空。

 

《敦煌》一整本书,我想,都是为莫高窟第十七窟的来源寻找一个出处。我想,当作者到达敦煌,进入这个石窟,看着空荡荡的洞穴,内心曾经有过波荡,有过疑问,有过想穿越时光回到那一瞬间,亲眼目睹整个来龙去脉的强烈愿望。于是,他创造了一个名叫赵行德的人物,替自己梦回千年,重回到那片沙漠戈壁和绿洲相间的地方,还原当时的情景。

同样的手法,也出现在纪录片《河西走廊》中《敦煌》的一集。人们为莫高窟220窟创造出一个来自于唐朝长安的画家李工,并且赋予了他完成精美绝伦的莫高窟220窟壁画的任务。

 

赵行德的故事虽然完结了,但是人们对于敦煌石窟壁画、佛像和典藏的想象和研究却没有结束的一天。我希望学者们可以从这个人类历史上埋藏着宏大宝窟的地方,为我们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场景。

 

另:附赵行德藏进石窟的私货《般若波罗蜜心经》中的一段文字:

 

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,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,流历河西,适寓沙州。今缘外贼掩袭,国土扰乱,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空窟,而罩藏壁中。于是发心,敬写《般若波罗蜜心经》一卷,安置洞内已。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,城隍安泰,百姓康宁,次愿甘州郡主承此善因,不溺幽冥,现世业障,并皆消灭,获福无量,永充供养。

 


评论(1)
热度(4)

咲贰。

© 咲贰。 | Powered by LOFTER